● 81岁的麻风病康复者彭海堤的“寻亲梦”是在东莞泗安岛圆的。在医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帮助下,他找到了分别半个世纪的哥哥。兄弟在潮汕老家见面,相拥而泣。
● 康复者黄少宽的“明星梦”也是在泗安圆的。她在将近90岁时,出版了自己的口述史,在签售会上热销,所筹善款还帮助了不少病友。
● 80多岁的康复者陈妙崧和李锦华半年前在泗安圆了“婚礼梦”。轮椅上的两位老人,手牵手诉说将近半世纪的爱情。上个月,李锦华患肺癌晚期离世。陈妙崧说,他没有一丝遗憾。
……
▲视频:麻风病康复者的梦想(全屏观看,效果更佳)
泗安是位于东莞洪梅镇的小岛,曾经的东莞县麻风村坐落于此。如今,这里是广东省泗安医院,被人们被称为“广东最后的麻风岛”,收治着70名麻风病康复者,平均年龄76岁,最大年龄96岁。
小岛占地1000多亩,除了医院和康复中心,还有风景林、湿地、果园,夏日听蝉鸣,入夜闻蛙声。
岛上时间很慢,老人们爱把一分钟过成一小时,似乎在静静咀嚼迟来的幸福——隔离的孤单,病痛的折磨、亲情的冷漠……一切都在远去。老人们说:“现在的日子像做梦一样!”
离家50年,“画家爷爷”找到了亲哥哥
广东泗安医院内新洲路旁,种满九里香,夏风送来一抹淡香。
下午3时许,“嘟嘟嘟……”81岁的麻风病康复者彭海堤开着电动车迎面而来。他一边熟练地把车停在所居住的“吉祥楼”下,一边热情地招呼着,又径直将记者引到了他的画室。
▲“画家爷爷”彭海堤
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十来岁,穿着蓝色T裇,手因麻风致残,只剩两个小肉球,腿上装着假肢。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活动,“蹭蹭蹭”就利索地上了二楼。
画室内,文房四宝一应俱全,墙上挂满了花鸟、人物、山水画,画桌上有一幅半成品,“这是附近的高架桥,漂亮!还没画完呢……”
记者请他现场“秀”一个,他熟练地拿出一张空白纸,用残疾的手的虎口凹部夹着笔,三下两下就画出遒劲有力的竹子。
17岁得病,离家50年,彭海堤是老“泗安”。因绘画这一爱好,他的后半生仿佛被“点亮了”。泗安医院专门给他腾了间画室,安放他的兴趣。早年,他临摹画报上的花鸟;这些年,他画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,还有泗安的美景,东莞的变化……
“小时候穷,想画画没条件,得了病后还想东想西,朋友都笑我,残疾了还想考状元。”彭海堤就是不服气,在废报纸上反复练习。如今,他成为了泗安医院小有名气的画家,办过展览,举行过拍卖会,还曾在国际麻风大会上将画送给外国友人。
这些年,彭海堤的画卖了好几万元。他把钱全捐给了其他麻风村的病友。“我能力有限,能做一点是一点,帮助别人很开心。”
说起最满意的一幅画,彭海堤把票投给了“潮州湘子桥”。在一场义卖活动中,这幅画卖出了好价钱,这笔钱也用于义助病友了。做善事让他开心,而这幅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道出了他浓浓的乡愁。
彭海堤离开家乡潮州半世纪了。“得了麻风病会败坏家风,死也要死在外边,不能连累家里人。”他说,当时他就是这么想的,也因此陷入深深的自卑。
几十年来,彭海堤不敢去找哥哥,怕“没手没脚丢人”,也怕“影响了哥哥的后代”。去年得了一次感冒,身体抱恙,他担心再不去就晚了,于是在医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,展开了寻亲之旅。
去年夏天,汕头潮南区华西村,两位耄耋老人紧紧相拥。见到阔别50年的弟弟,满头银丝的海春握着他的手,千言万语,不知从何说起。
“当晚我们睡在一起。我哥哥总是翻身,我说,哥哥别睡了,我们起来说吧……”哥俩就这样,聊到了天亮。
这样的场景,彭海堤梦了几十年。自从2011年泗安医院开展寻亲活动以来,林新来、林帝海、陈亚细……30多名麻风病康复者找到了亲人。
“美女婆婆”出版口述史,第一次坐飞机游北京
“靓女,出来散步呢,食饭未啊(粤语吃饭了吗的意思,笔者注)!”泗安医院的人喜欢这样和黄少宽打招呼。
91岁的她,咧起嘴笑,皱纹挤到一块儿,有些俏皮。她中气十足地回应:“食啦!老了牙没了,得了麻风手没了,脚没了,还靓什么呀,你们逗我开心!”
▲“明星奶奶”黄少宽
8月24日,傍晚的阳光正好。台风天刚过,微风拂过小岛上的绿植,散着草香。黄少宽灵活地推着空轮椅助行,享受着夕阳西下的惬意。
黄少宽到泗安6年了。她曾是广州西关小姐,六七岁就得了麻风,辗转去过广州的车尾炮台收容所、东莞的新洲医院、江门的大衾医院,泗安是最后一站。
“什么苦没吃过!当年在收容所,睡的是大通铺,天天在被窝里哭。妈妈来看我,我们就抱着一起哭。20来岁离开家,谁受得了……”不过当时的她也没想到,接下来的60年多年自己再没回过广州的家。
在生活时间最长的江门大衾岛,困难时期,她曾“一顿番薯就一顿饭”,遇到大风补给船只回不来,只好去借米;小岛的与世隔绝还让她“彻底灰心”,不再给朋友们写信……
“麻风病人,命贱!”大衾岛的老人总是这么说。而这一切,在2011年迎来转机。那一年开春,根据党和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,岛上的44名老人分4批登船离岛,整体搬迁到了泗安医院。
孤岛残生的故事画上句号。如今,他们在泗安的生活越过越好。
黄少宽早就把这里当家,每天精心打理着小日子——早睡早起,打扮穿衣,散步会友,“年纪大了,打不了麻将,不然更充实!”
说起最高兴的事,她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去北京咯!”那是在去年9月,在医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,黄少宽、陈艳芳、彭海堤三位老人开启了“梦想之旅”。五天行程,他们游览了长城、天安门,还看了莲花池公园、奥运场馆、天安门升旗、颐和园……
医院工作人员告诉南方+记者,出发前黄少宽还半信半疑,反复叮嘱,“如果真要去,提早告诉我,我好做准备。”问她要做什么准备?她说:“心理准备咯!”
在收拾行李时,趁人不注意,黄少宽往自己的箱子里塞了三个手表、七八套衣服、水果零食,还坚持要带上拐杖,“以防不时之需”。
“90岁我才第一次坐飞机。刚开始有些紧张,呵,坐上去了,真稳,一点都不怕了。”自豪写在黄少宽的脸上。
她底气十足不无道理——泗安的不少老人因麻风病导致身体严重残疾,大多没出过远门儿,三个幸运儿一下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。
3年前,在志愿者和泗安医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黄少宽出了一本题为《美女婆婆在泗安》的口述史,讲述了她的九秩人生,牵动了麻风病康复者群体的共同回忆。
“他们说要出书,我心想,谁会看呀?”可去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麻风大会上,《美女婆婆在泗安》义卖大受欢迎,大家排着队要黄少宽签名。
“听说卖了两万多块钱,都捐给其他麻风村啦!”黄少宽的床头,贴着书本义卖行动的心愿单——添置电磁炉、电热毯、打印机……11个目标,全部完成。
桥通了,岛上多了热闹与温暖
五年前,徐彬从广州来到省泗安医院工作。那时,泗安还没有通桥,他来上班要坐船、骑自行车、走路,“几种交通工具不断切换特别艰难,晚上六点后就没船了,出不去了。”
▲徐彬
2014年,在当地党委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小岛和东莞洪梅镇间建了一座桥。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也丰富了许多——
桥,让出岛更方便了。医院组织了身体许可的康复者到深圳世界之窗、红树林海湾、广州动物园、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等地“叹世界”,还帮助他们找亲人。
桥,让上岛更顺畅了。捐赠、义卖、亲友联谊……岛上多了许多热闹的活动,老人们感受到更多来自全社会的关心和温暖。
如今,生活补助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的400多元提高到近千元(含每月的残疾补助金200元);房屋做了升级改造,每间房都有独立卫生间;医生给康复者建了健康档案,实施“一人一册”,精准服务和管理;医院还新设立30万元健康基金,给没纳入医保的老人外出看病用……
日子越来越好,老人们知足常乐。“帮他们充电话费,给他们从外面带点好吃的,他们就高兴坏了。”徐彬说,老人们会以特别的方式表达谢意。比如,“靓女”婆婆黄少宽在北京之旅后,就特地给他买了菊花茶饮料。“我那天不在,她放在了我办公室门口,留了字条,写着‘黄少宽送,感谢你!’”
为了让麻风病康复者在泗安的生活再上一个台阶,医院还制定了近期计划:加固、装饰居住房屋,进一步改善老人们的居住环境;举办更多老人最喜爱的旅行、亲人联谊会、慈善义卖等活动,让老人的精神层面得到进一步满足……
1800多个日日夜夜,徐彬看着老人们的变化,“以前他们大多数很封闭,不愿意面对镜头。领导来慰问,他们在拍照时会把残疾的手藏起来。现在可不会了,大大方方就拍了。”
麻风博物馆里的特别记忆
旧式手风琴、悬挂的木式拐杖、三寸金莲假肢,断了弦的扬琴……推开麻风博物馆的绿色大门,藏品入眼,往事如烟。
“这是一份关于特殊人群的历史,是一份亟待梳理的珍贵回忆。”博物馆工作人员说。
5年前,为了记录即将消失的漫长的麻风病年代,广东泗安医院成立了麻风病博物馆筹备组,收集康复者的随身物,网罗各地麻风村的物件,梳理一份关于麻风病人的特殊记忆。
他们足迹遍布广东、海南、湖南和江西的麻风村,带回了满满三屋子的藏品。它们曾跟随主人奔波,迁徙,见证了那个年代的点滴。
从前,一旦患上麻风病,他们必须与过去告别,到与世隔绝的麻风村生活。在这里,很多历史会被“清零”,随身物品会唤起他们的记忆。
比如,曾在解放军文工团的余宏,拉得一手好手风琴。到泗安时,他肩上背着96贝斯37键的德国造手风琴这架高级乐器;还有泗安“画家”彭海堤,带着离家前母亲给他的竹扇子,并视若珍宝。母亲因担心边缘破损,用针线缝上了一圈布边。
如今,他们在泗安医院颐养天年。离开泗安前,记者用相机拍摄下一组老物件图片,每一个藏品都有它的温度,来讲述着麻风病人的冷暖人生。
❶ 手风琴
▲这是一架96贝斯37键盘的德国造手风琴。当年,余宏从专业演出团体来到这里时,就背着这架高级乐器。上世纪50年代,他参加过解放军全军文艺汇演,那是他的黄金年代。
❷ 结婚证书
▲结婚证的主人是潘露涵和袁腾。在很小的时候,潘露涵被父亲传染上了麻风病,后来居住在东莞金菊福利院。 1966年3月5日,金菊农场为40对麻风病人举行了集体婚礼。潘露涵和袁腾便是其中的一对。
❸ 假肢
▲在没有人体假肢的过去,残缺麻风病人装上铁假肢和木头假肢,才能正常行走。右边木头假肢上有一只三寸金莲小脚,似乎在宣告女主人的“缠足”往事。
❹ 理发椅子
▲广东玲珑麻风村。理发师张恩源请来了四个汉子,用锯子、大锤将理发椅子从石头里挖出来。1978年,他正式成为了理发师,需要一把理发椅。一部电影启发了他。很快,大家凑钱,请木工师傅做了椅子。椅子中间是圆柱形的旋转器。
❺ 童车轮椅
❻ 乡土哑铃
▲在条件简陋的泗安医院,40年前的麻风病人学会用哑铃强身体健。他们用木板做了两个方框模具,将水泥倒入其中,中间插入一根木棒,等水泥凝固成型后,再砍去棱角,稍加修饰就好。
❼ 医疗机器
▲在医术不算发达的从前,一台医疗机器是高档且稀缺的物品,能拯救无数濒危的生命。在医疗机上,至今还有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的字眼,很有年代感。
❽ 电影放映机
▲一台老式的电影放映机将我们拉回过去,那时候没有特效,没有3D,故事最动人。